新罗
新羅 | ||||
신라 (新羅) | ||||
| ||||
新罗的印章 | ||||
新罗版图 | ||||
首都 | 庆州 | |||
主要宗教 | 佛教, 道教, 萨满教 | |||
政体 | 君主制 | |||
歷史 | ||||
- 建立 | 前57年 | |||
- 終結 | 935年 |
新罗 | |
谚文 | 신라 |
---|---|
汉字 | 新羅 |
文观部式 | Silla |
马-赖式 | Silla |
新罗(前57年—935年)为朝鲜历史上的国家之一。
据《三国史记》记载,新罗于前57年由朴赫居世居西干所创建。532年兼并伽倻,在朝鲜半岛上开始与高句丽,百济形成三足鼎立。660年新罗联合唐消灭了百济。668年,新罗与唐又消灭了高句丽。罗唐战争后,新罗统一了朝鲜半岛大同江以南地区后成为统一的新罗。9世纪末期,统一的新罗被分裂成后三国。935年,后三国被高丽统一。[1]
目录
1 历史
1.1 建国
1.2 初期
1.3 扩张和中央集权化
1.4 统一的新罗
1.5 衰落与灭亡
2 社会与政治
2.1 官位制度
2.2 行政區劃
2.3 九州
2.4 五小京
2.5 教育
3 军事
3.1 佛教
4 文学
4.1 国语文学
4.2 汉文文学
5 史书中的新罗
5.1 与百济,高句丽的关系
6 官方的历史定位
7 相關條目
8 注釋
9 参考文献
10 外部連結
历史
历史学者传统上将新罗的历史分成三部分:早期(前57年-654年)、中期(654年-789年)和晚期(780年-935年)。
建国
天馬塚出土的天馬圖
据高麗史書《三国史记》记载,新罗前57年由朴赫居世居西干在金城(今韩国庆州)创建。新罗最初是辰韩的12个部落之一,共有6个村庄和6个家族。据说,赫居世居西干是从天上飞来的白马生下的蛋中出生的。赫居世居西干13岁的时候,新罗六个家族推举他为国王。赫居世居西干也被认为是目前朝鲜半岛常见的朴姓的祖先。目前的考古发现表明,在这一时期,可能有新罗政权的存在,但还不能称其为真正的国家。金富轼这样写的原因可能是想讓新罗的历史看上去比高句丽和百济的长。而较之高句丽和百济公元前建國,新罗可能是建國最晚的。公元503年始定国号为新罗,之前曾經用過「雞林」、「斯羅」等國號,而最早的歷史接近於部落聯盟國家或者城邦國家。
朝鲜历史系列條目 | |||||||||||
---|---|---|---|---|---|---|---|---|---|---|---|
史前 時代 | 舊石器時代 | ||||||||||
新石器時代 栉文土器时代 | |||||||||||
青铜器時代 无文土器时代 | |||||||||||
神话时代 桓国 倍达国 | |||||||||||
古朝鮮 | 辰国 | 檀君朝鮮 箕子朝鮮 卫满朝鮮 | |||||||||
前三國 時代 | 三韩 | 漢 四 郡 | 東 濊 | 沃 沮 | 扶 餘 | 耽羅 | |||||
辰 韓 | 弁 韓 | 馬 韓 | |||||||||
三国 时代 | 伽倻 * | 百济 | 高 句 丽 | ||||||||
新罗 | |||||||||||
唐鸡 林 | 熊 津 | 安 东 | |||||||||
南北国时代 (统一新罗) | |||||||||||
统 一 新 罗 長安國 | 渤 海 国 | ||||||||||
後三國 時代 | 新罗 | 後 百 濟 | 泰 封 | 东丹国 后渤海 定安国 兀惹国 兴辽国 大渤海 | |||||||
高麗王朝 | |||||||||||
大為國 武臣政權(崔氏政权) | |||||||||||
元征东行省 | 双城 | 东宁 | |||||||||
朝鲜王朝 | |||||||||||
大韓帝國 | |||||||||||
日佔時期 朝鲜总督府 大韩民国临时政府 | |||||||||||
朝鮮人民共和國 | |||||||||||
盟軍託管時期 | |||||||||||
駐朝鲜美國陸軍 司令部軍政廳 | 蘇聯民政廳 北朝鲜 人民委员会 | ||||||||||
大韩民国 (韩国) | 朝鲜 民主主义 人民共和国 (朝鲜) | ||||||||||
君主 · 首都 · | |||||||||||
初期
高句丽鼎盛时期的三国版图
新罗金冠
建国初期,新罗先后被朴氏、石氏(又叫昔氏)和金氏三大家族统治。到2世纪,新罗发展成朝鲜半岛東南的一个国家,对其周边的辰韩部落的影响也不断扩大。3世纪,新罗成为辰韩最强大的城邦国家。
250年,在新罗西边百济取替了马韩形成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在新罗西南伽倻取代了弁韩。50年,在朝鲜半岛北部,高句丽已初具规模,并在313年侵吞乐浪郡后成为很有威胁性的地区霸王。而新罗的北部也有靺鞨部落的侵扰。[2]
扩张和中央集权化
576年的朝鮮三國末期版圖,逐漸邁入興盛的新羅在東且領土已達黃海。
356年,金氏家族的奈勿尼师今继位后,开始世袭君主结束了新罗三大家族轮流掌权的局面。377年,新罗与今中国境内的南北两朝东晋,前秦以及高句丽分别建交,并向东晋朝贡。
4世纪后期, 由于新罗西有百济,南有日本的包围,新罗最初与高句丽结盟。不过当高句丽迁都到平壤并开始南扩后,427年新罗被迫和百济结盟。智证王四年(公元503年)正式定国号为新罗,取意新者德业日新,罗者网罗四方之义。在很多国际场合以罗作为简称之一。
法兴王在位时期(514-540年),新罗已发展成为一个羽毛丰满的国家,以佛教为国教并有自己的年号。在伽倻与新罗的战争中,新罗吸收了伽倻。532年,新罗兼并金官伽倻;562年,吞并大伽倻,使疆土到达洛东江。
真兴王在位时期(540-576年),新罗建立起了强大的军队。新罗帮百济将高句丽从汉江流域赶走后,553年又将这一战略要地从百济手里夺走,结束了与百济120年盟友关系。真兴王在位期间还建立了花郎制度。
真德女王去世后,骨品制度的终止标志着新罗早期历史的结束和中期历史的开始。
统一的新罗
7世纪,新罗开始与唐结盟。660年,武烈王在唐的帮助下征服百济(見白江口之战)。唐朝在朝鲜半岛百济故地上设置熊津都督府(660年设立)等5个都督府之后,又设立了鸡林州都督府,下设州和县,羁縻州的“鸡林州都督”由新罗王金法敏为担任。《旧唐书》卷199上《新罗传》载“龙朔三年,诏以其国为鸡林州都督府”。
《三国史记·新罗本纪》文武王三年载:“大唐以我国为鸡林大都督府”“际天所覆,悉臣而属之。薄海内外,无不州县”。自663年起,先后有16位新罗王被唐朝委任为鸡林州都督,历时200余年。安史之乱后,平卢节度使移驻山东半岛,改称淄青平卢节度使,兼押鸡林州都督府。
668年,唐朝和新罗的联军征服了高句丽。百济和高句丽灭亡后,唐朝建立的是熊津都督府、安东都护府等,管理百济和高句丽的故地。然而新罗不满于唐朝对朝鲜半岛的控制。通过670年到676年的新罗反唐朝运动,新罗联合百济和高句丽的遗民,唐朝被迫退出了大同江以南的朝鲜半岛,新罗宣称继承高句丽,百济和新罗,建立了统一的新罗。
新罗中期的历史主要特点是君主权威的壮大。新罗对朝鲜半岛的统一使新罗君主财富增加,威望提高。在统一朝鲜半岛期间,新罗成功地镇压了几起贵族反叛,清除了对其中央集权最具威胁的贵族势力。统一后的新罗开始进行官僚制度的改革,之后新罗进入鼎盛时期,农业、商业、手工业、艺术、教育、宗教等都得到蓬勃发展,同中国、日本等国家的贸易、文化往来十分密切。
衰落与灭亡
後三國時代的新羅(綠色部分)
780年惠恭王死后,因王位继承问题发生暴乱事件,新罗由此走向衰落。地方割据势力强大,农民暴动频繁出现。沿海地区出现海盗侵扰日本等地(韩寇)。892年甄萱建立后百济、901年新罗王族弓裔建立泰封国,朝鲜半岛进入后三国时代。泰封国武将王建夺取泰封国政权,建立高丽王朝,于935年吞併新罗,重新统一朝鲜半岛。
社会与政治
新罗金冠佩戴模型
6世纪起,新罗开始采纳骨品制度,将贵族分成5个等级。骨品制度决定着法律权限,社会地位和官职。人们要依照骨品等级来着装,建房和结婚。
骨品制度的采纳使新罗的成为等级严格社会。圣骨和真骨为王室。金春秋继位前只有圣骨才能继承王位。真德女王去世后,骨品制度终止。
新罗统一朝鲜半岛后,开始效仿中国的官僚机制来管理扩大了的国家。
官位制度
新羅將官僚分為十七等,不同的位階,只能由特定等級骨品的貴族擔任。詳見下表。
骨品 | 外位 | 等級 | 京位 | 讀法 | 別名、 備考(※) |
---|---|---|---|---|---|
真骨 | 1 | 伊伐飡[註 1] | 이벌찬 | 伊罰干、于伐飡、角干、角餐、舒發翰、舒弗邯 | |
2 | 伊尺飡 | 이척찬 | 伊飡 | ||
3 | 迊飡 | 잡찬 | 迊判、蘇判 | ||
4 | 波珍飡 | 파진찬 | 海干、破弥干 | ||
5 | 大阿飡 | 대아찬 | ※大阿飡以上的官位由真骨擔任、其他宗族不得擔任。 | ||
六頭品 | 6 | 阿飡 | 아찬 | 阿尺干、阿餐 ※從重阿飡至四重阿飡,共設有四個階層。 | |
嶽干 | 7 | 一吉飡 | 일길찬 | 乙吉干 | |
述干 | 8 | 沙飡 | 사찬 | 薩飡、沙咄干 | |
高干 | 9 | 級伐飡 | 급벌찬 | 級飡、及伏干 | |
五頭品 | 貴干 | 10 | 大奈麻 | 대나마 | 大奈末 ※從重奈麻至九重奈麻,共設有9個階層。 |
選干 | 11 | 奈麻 | 나마 | 奈末 ※從重奈麻至七重奈麻共設有7階層。 | |
四頭品 | 上干 | 12 | 大舍 | 대사 | 韓舍 |
干 | 13 | 舎知 | 사지 | 小舍 | |
一伐 | 14 | 吉士 | 길사 | 稽知、吉次 | |
一尺 | 15 | 大烏 | 대오 | 大烏知 | |
彼日 | 16 | 小烏 | 소오 | 小烏知 | |
阿尺 | 17 | 造位 | 조위 | 先沮知 |
行政區劃
新罗九州与五岳
下分九州(溟州、新州、漢州、朔州、熊州、武州、全州、尚州、良州、康州)、五小京(中原京、北原京、金海京、西原京、南原小京)。
九州
旧領 | 創設時間 | 九州完成時間(687年) | 於景德王時 改稱(757年) | 備考、異稱、移轉(州治) | |||
---|---|---|---|---|---|---|---|
州名 | 州治今名 | 創設年 | 州名 | 州治今名 | |||
高句麗 | 悉直州 | 江原道三陟市 | 505年 | 河西州 | 江原道江陵市 | 溟州 | 何瑟羅州[註 2] |
新州 | 京畿道廣州市 | 553年 | 漢山州 | 京畿道廣州市 | 漢州 | 南川州(利川市) | |
比列忽州 | 江原道安邊郡 | 556年 | 首若州[註 3] | 江原道春川市 | 朔州 | 達忽州(高城郡)、牛首州 | |
百濟 | 所夫里州 | 忠清南道扶余郡 | 671年 | 熊川州 | 忠清南道公州市 | 熊州 | 686年以泗沘州為郡、熊川郡為州[4]。 |
發羅州 | 全羅南道羅州市 | 671年?[註 4] | 武珍州 | 光州廣域市 | 武州 | 686年以發羅州為郡、武珍郡為州[4]。 | |
完山州 | 全羅北道全州市 | 685年 | 完山州 | 全羅北道全州市 | 全州 | 可能是「下州」的誤記[註 5] | |
新羅 | 上州 | 慶尚北道尚州市 | 525年 | 沙伐州 | 慶尚北道尚州市 | 尚州 | 甘文州(金泉市)、一善州(龜尾市) |
下州 | 慶尚南道昌寧郡 | 555年 | 歃良州 | 慶尚南道梁山市 | 良州 | 比斯伐州、大耶州(陜川郡)、押督州(慶山市) | |
居烈州[註 6] | 慶尚南道居昌郡 | 685年 | 菁州 | 慶尚南道晋州市 | 康州 | 685年,從居烈州分割出來設置。 |
五小京
設置時期小京名 (括弧内為景德王所改) | 設置時間 | 原地名 | 現地名 | 所属州 |
---|---|---|---|---|
国原小京(中原京) | 557年(真興王18年) | 高句麗:国原城 | 忠清北道忠州市 | 漢州 |
北原小京(北原京) | 678年(文武王18年) | 高句麗:平原城 | 江原道原州市 | 朔州 |
金官小京(金海京) | 680年(文武王20年) | 金官郡(金官伽耶国都) | 慶尚南道金海市 | 良州 |
西原小京(西原京) | 685年(神文王5年) | 百濟:娘臂城 | 忠清北道清州市 | 熊州 |
南原小京(南原小京[註 7]) | 685年(神文王5年) | 百濟:古龍郡 | 全羅北道南原市 | 全州 |
教育
新罗有着自己独特的以人格完美、为国奉献和尚武为目标的花郎教育,主要内容有武术、儒学经书和修身等。神文王二年(682年),统一新罗效仿唐建立起国立高等教育机构国学。国学以15-30岁的贵族子弟为招收对象,学制为9年,主要教授《论语》、《孝经》、《礼记》、《周易》、《左传》、《尚书》、《春秋》、《文选》和算学等。学生毕业后被授予十品或十一品的官职。新罗时代代表性的教育思想家有元晓、薛聪和崔致远等。[7]:146[8]:290-291
军事
新罗骑士瓷雕
新罗的早期军队只是保护王室和贵族的御林军。 随着新罗与百济,高句丽和日本冲突的增加,新罗在其所有的6个区域建立起了6个城堡,并逐步发展起大规模的军队。
真兴王在位期间新罗还建立了花郎制度。花郎最初只是个社会组织。随着朝鲜半岛三国冲突的升级,花郎发展成了一个精锐部队组织。花郎在新罗与高句丽和与唐的战争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佛教
527年,法兴王在位时期,佛教被新罗正式采纳。从法兴王开始的6任新罗国王都取佛名,并树立自己为佛王。[9]新罗统一朝鲜半岛后,随着中国的官僚体制制度的采纳,佛教在新罗政治上的影响开始减退。[來源請求]
文学
三国时期,新罗已经进入相当的文明时期[10]:37-38。公元545年,新罗大阿飡居柒夫等开始修撰《国史》。后世的文献中还出现了《新罗古记》、《新罗别记》等大量三国时期的史书名字[10]:88-89[11]:28。不过,这一历史时期的文献大多在历次战火中被焚毁,可供参考的留世典籍很少[10]:37-38[12]:9。
国语文学
三国时期,乡歌的创作在新罗是最活跃的。但在文献中流传下来的仅有《彗星歌》和《运泥谣》两首。《彗星歌》是新罗现存最早的乡歌,作者是新罗真平王时期的僧人融天师。《彗星歌》共十句,反映了花郎在新罗在国家军事上的作用和彗星在当时新罗社会不祥之兆的习俗。该诗带有星怪即灭倭兵自退的咒术性质,开启了朝鲜半岛反侵略爱国主义诗歌的创作先河[10]:74-75[11]:22。《运泥谣》记载于《三国遗事》的《良志使锡》,是新罗善德王时期,人们为造灵庙寺佛像运土时所唱的歌谣。虽然歌谣中提到修建佛像是为“修功德”,但实际表现出的是劳动者对被剥削压迫的悲惨命运的叹息。《运泥谣》简短,内容典型而深刻,感情真实、生动,在朝鲜国语诗歌史、社会学、历史学、宗教史上有着珍贵的资料价值[10]:76[11]:22-23。
除了乡歌之外,朝鲜三国时期还兴起了以本民族传统音乐为基础的歌乐“乡曲”。乡曲的乡字与“乡歌”的乡字一样,代表着本乡本土,以区别与唐乐。乡曲与乡歌的区别是乡歌用乡札记词,可以用配乐谱曲,而乡曲用汉字记词,大部分情况下配乐唱词[12]:36-37[10]:77。《三国史记·乐志》中记载的新罗乡曲有18种乐名属总目,主要的乡曲包括《碓乐》等。[12]:36-37[10]:77-83
汉文文学
朝鲜三国时期,汉字由中国引入朝鲜半岛。三国利用汉字创制了吏读文和乡扎标记法,来记录本民族文学,同时也直接使用汉字和汉文文学体裁进行文学创作[10]:84。古代朝鲜人所创作的汉文文学是当时朝鲜半岛社会的产物,属于当时朝鲜半岛的社会意识形态。就像中世纪欧洲一些国家创作的拉丁文作品属于其本国文学一样,古代朝鲜人利用汉字创作的汉文文学属于朝鲜文学,是朝鲜文学史上的珍贵遗产[11]:27。
《太平颂》是650年新罗真德女王织在锦缎上,赠送给唐高宗的五言排律,以表达对唐朝的敬意和联唐的愿望。该诗对新罗联合唐朝在660年和668年先后灭百济、高句丽起到重要的外交作用。该诗在《全唐诗》、《三国史记》、《三国遗事》都有记载。《唐诗品汇》称其“高古雄浑,与初唐诸作颉颃”[11]:32-33[10]:86-87。《谏真平王书》是6世纪新罗兵部金后稷写给真平王的一封说理性书函体散文。金后稷在信中直言不讳地劝导真平王不要沉溺于打猎而荒废政务。真平王当时并没有接受金后稷的谏言。但在金后稷死后,真平王开始悔悟,不再沉溺于打猎,新罗也逐渐开始走向强盛[11]:30[10]:90-91。三国时期新罗的散文还存于一些碑志和铭文中。立于现今昌宁、北汉山、磨云岭、黄草岭的新罗真兴王巡狩四碑碑志中写有“联绍太祖之基,篡承王统,兢身自慎,四方托境,广获民土。邻国誓言,和使交通”,显示出新罗当时的兴盛状况。[10]:92-93[11]:29-30
史书中的新罗
据隋书卷81中称新羅國,在高麗東南,居漢時樂浪之地,或稱斯羅。魏將毌丘儉討高麗,破之,奔沃沮。其後復歸故國,留者遂爲新羅焉。故其人雜有華夏、高麗、百濟之屬,兼有沃沮、不耐、韓獩之地。其王本百濟人,自海逃入新羅,遂王其國。傳祚至金真平,開皇十四年,遣使貢方物。高祖拜真平爲上開府、樂浪郡公、新羅王。其先附庸於百濟,後因百濟征高麗,高麗人不堪戎役,相率歸之,遂致強盛,因襲百濟,附庸于迦羅國。
北史中记载:新羅,其先事詳北史,在百濟東南五千餘里。其地東濱大海,南北與句麗、百濟接。魏時曰新盧;宋時曰新羅,或曰斯羅。其國小,不能自通使聘。梁普通二年,王姓募名泰,始使使隨百濟奉獻方物。
《三国史记·新罗本纪》在智證麻立干四年,即公元503年,载新罗群臣上言:“始祖创业已来,国名未定,或称斯罗,或称斯卢,或言新罗”,所追述国名与《梁书》相同。中国南朝梁立国于502年,而新罗定国名为新罗于503年,所以,《梁书》中才首次出现《新罗传》。按《梁书·新罗传》,新罗曾于普通二年(521年)遣使朝贡,则《梁书》所载新罗国名的沿革当出自新罗使臣的自述。
在清人所著满洲源流考中,三韩被认为是三汗的讹传,认为三韩为满族人的来源之一,地理位置在‘奉天东北,吉林一带,壤接朝鲜’,辽代也在此设立国三韩县。曹魏灭亡高句丽后,高句丽王东川王逃亡沃沮,留在沃沮地的被满洲源流考的作者认为就是新罗,而鸡林也被认为是满语吉林的讹传。“吉林乌拉”(Girin ula)在满语中为靠近水边居住地的意思。在《中俄北京条约》中吉林所有沿海地区被割让,仅剩下内陆,而原本吉林沿海地区与古代沃沮地大体重合。
与百济,高句丽的关系
满洲源流考说百济最初据于辽西(柳城到北平一带),后被高句丽击败,退入南韩。隋书卷81中称新羅國其王本百濟人,自海逃入新羅,遂王其國。
官方的历史定位
传统的朝鲜历史系表较为侧重于南方,为古朝鲜(包括檀君朝鲜、箕子朝鲜、卫满朝鲜)———三国时代———统一新罗时代———高丽———朝鲜。在北朝鲜或者韩国长期来也一直以统一新罗为主线,但是北朝鲜于50年代提出主体史学后,渤海国代替统一新罗成为朝鲜历史主线。认为渤海国在北部且继承正统的高句丽,矮化新罗,百济为地方割据,且统一新罗由于长期臣服于唐朝而有悖于主体思想。1993年受主体思想影响而产生的朝鲜史学新体系为古朝鲜(檀君朝鲜、卫满朝鲜)———高句丽———渤海国———高丽———朝鲜。[13]统一新罗时代从朝鲜民族史主流中去除,而高丽被称为第一个统一朝鲜半岛的国家,而现今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被称为朝鲜族的第六个国家主体。
朝鲜官方宣传新罗是在古朝鲜和高句丽的影响下,1世纪初由始祖王朴赫居世以今天的庆尚北道庆州的斯卢封建小国为母体建立的封建国家。[14]
相關條目
- 新羅君主列表
- 長安國
- 罗唐战争
- 鸡林州都督府
- 鸡林
注釋
^ 「飡」字在書籍多作「飡」、然而朝鮮半島的金石文多作「湌」[3]。《三国史記》底本中、奎章閣韓國學研究院所藏的影印本作「飡」;慶州重刊本(1512年)和1931年影印的古典刊行会本(学習院東洋文化研究所学東叢書本)作「湌」。
^ 《三国史記·35·地理志》溟州条記載,溟州即為原高句麗的河西良,分注「何瑟羅」。同書的新羅本紀和異斯夫傳中,以「何瑟羅州」的名字出現。
^ 相當於原來的比列忽州、後來的朔州。687年置。《三國史記》(井上秀雄譯註,1972)作「牛首州」,《朝鮮史》(武田幸男編,2000)作「首若州」。無獨有偶,《三国史記·35·地理志》朔州条關於朔州由来的記載稱,善德女王6年(637年)設置牛首州,分注文武王13年(673年)設置首若州。新羅本紀中,善德女王、文武王本紀中沒有州名改称直接記載。景德王本紀有地名改称的相關記載(景徳王16年(757年)12月条),首若州改名朔州。
^ 以百濟故地的所夫里州之地設置[5]。
^ 《三国史記·36·地理志》全州條稱,完山州設置時間為真興王16年(555年),同26年(565年)廢止;神文王5年(685年)再次設置。相對應地,在新羅真興王本紀中稱完山州的州治為「比斯伐」(慶尚南道昌寧郡)。6世紀中葉全羅道仍然處於百濟的支配下,因此「全州」可能是「下州」的誤記。[6]
^ 菁州為神文王5年從既存之州中分割出來設置的。《三国史記·新羅本紀・神文王紀》稱由「居烈州」中分割設置;同書地理志・康州条則稱由「居陁州」中分割出來設置。
^ 景德王沒有將南原小京進行改名。其他小京在《三国史記·地理志》的各条中都有改名的相關記載,唯獨沒有南原小京改名的相關記載。
参考文献
^ 存档副本. [2008-03-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3-21). Retrieved on 2008-03-08
^ 三國史記/新羅本紀/卷2
^ 《三國史記》,井上秀雄 譯註,1980年、p. 35.
^ 4.04.1 《三国史記·新羅本紀》神文王6年2月条
^ 《三國史記》,井上秀雄 譯註,1972)
^ 《三國史記》,井上秀雄 譯註,1980
^ 田景 等. 《韩国文化论》. 广州: 中山大学出版社. 2010年5月. ISBN 9787306036575.
^ (韩)林敬淳. 《韩国文化的理解》. 由尹敬爱、王妍翻译 . 大连: 大连出版社. 2012年1月. ISBN 978-7-5505-0190-4.
^ 存档副本. [2008-03-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4-30). Retrieved on 2008-03-08
^ 10.0010.0110.0210.0310.0410.0510.0610.0710.0810.0910.10 李岩、徐建顺、池水涌、俞成云. 《朝鲜文学通史》.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年9月. ISBN 978-7-5097-1511-6.
^ 11.011.111.211.311.411.511.6 韦旭昇. 《韩国文学史》.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年7月. ISBN 978-7-301-14042-0.
^ 12.012.112.2 李家源(韩). 《韩国汉文学史》. 由赵季、刘畅翻译 . 南京: 凤凰出版社. 2012年10月. ISBN 978-7-5506-1595-3.
^ 古朝鲜—高句丽—渤海—高丽这一朝鲜民族史主流
^ 新罗与后扶余[失效連結]
外部連結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新罗 |
- 三国史记新罗本纪(韩语、汉语)
大日本史諸蕃傳‧新羅傳上、大日本史諸蕃傳‧新羅傳下- 国立庆州博物馆(韩语、英语、日语)
- 张学锋:〈园仁《入唐记》所见晚唐新罗移民在江苏地域的活动〉。
朝鮮半島朝代 | |
傳疑/神話時代:桓國 | 倍達國 | 檀君朝鮮 | 辰国 | |
信史時代:箕子朝鲜 | 卫满朝鲜 | 馬韓 | 辰韓 | 弁韓 | 漢四郡 | 高句丽 | 新罗 | 百济 | |
中世至近代:後百濟 | 泰封 | 高麗 | 朝鲜王朝 – (大韓帝國) | 朝鮮日佔時期 / 大韩民国临时政府 | |
二戰後至今:朝鲜人民共和国 | 蘇聯民政廳 → 北朝鲜人民委員會 →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 美軍政廳 → 大韩民国 |
|